叶佩诗
目前正在研读博士学位课程,研究范围为实验语音。
2006-2014 拉曼大学、玛拉工艺大学、新纪元大学学院、韩新新闻传播学院、英豪多媒体广播学院,兼职讲师。
1. 对马来西亚人的华语语音的现况, 有何看法和意见 ?
答: 因为撰写论文,注意到汉语拼音方面的教学,马来西亚国内汉语拼音教学,小学就开始
学汉语拼音,华小生在课本上生字隔壁都会标注汉语拼音,小学的课本也列入了声母、韵母
、声调、音变等语音发音的规则的学习。
在新的时代,随着互联网的发达,拼音输入法普遍作为主要的输入法,新一代与汉语拼音
的关系更为密切,发音也应该更为准确。但后来发现这实际上只是假象,因为从80年代开始
,开始推广和教授汉语拼音,教育对师资的培训上做的不是很完善,很多小朋友学汉语拼音
时,老师并不是声母、韵母、声调逐一教导如何发音,这样显示了师资上的培训某些部分做
的不太完善。
若询问身边华校毕业的朋友,也许有些人是无师自通学的汉语拼音,因为平时需要用汉语
拼音来打字或者面对生字时需要拼读,因为这两项学会了汉语拼音。若说到规则方面,发音
上的条规,他们是一知半解。
以上能够代表马来西亚学习语音的情况,汉语拼音实际上和我们口头上的发音是两件事,
不是结为一体。
每一个音节有自己的声调,有固定的音高,音高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架构并稳定下来。马来
西亚人在说华语时会一块一块的,单音节和双音节连在一块时,发音能力并没有关注到连音
这点。
2. 华语圈语调上常见的问题?
答:马来西亚人一般上对于语文方面的要求,因为教育关系和教学目标的设定,我们比较关
注于我们使用语言时,是否具体表达我们的意思,但在语音方面一直没有非常具体的提出一
个基本的要求,因此大多数的马来西亚华语使用者对华语语音不太敏感,这也就成了我们对
于语言方面一个粗略的概念,就是“我说了你听的懂”就好了,这个观念严重影响了国内整体的
语音的表现。而我们能从最基本的看出,华语是汉语,汉语是由声调的语言,所以汉语的特
点是抑扬顿挫,轻重缓急。那这两项并不是随个人喜欢而表现的,它们是汉语中自己的整体
的特点之外,也包括了你在说话时所想表达的信息,比方说你把一个句子当中的一个字唸得
特别长、高、重时,实际上是有信息在里面的,让对方知道你在强调某一个东西而表现的。
这些东西是在马来西亚大部分是被忽略掉的。
在日常生活中,能容易的发现最基本的发音,例如平舌巧舌部分、前后鼻音不分,这些实
际上就是一个音节发音的最基本要求,都是被忽略的。语感上语调起伏的要求,有时候表现
一个人的预感,音高音量音长都不会有所要求。声音方面没有什么特别要求,忽略了汉语上
对语音的要求。
国内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说三种语言,甚至一、两种方言。在这样的多元文化、多元语言的
语境中很难办到只说一个语言,整个语言环境和族群语言交融的需要,使马来西亚人民在说
话时很自然的就说上两三种语言。国人在这样的一个语言生活当中使用语言,很自然的就无
法安分的只使用一种语言,久而久之就在说华语时想不起一个词汇,就很自然的使用马来语
、英语、方言的词汇。这样的语言习惯造成了我们很自然的做了词汇的转换,但我们对于语
言的要求也渐渐得变低,甚至也没想到华语实际上是声调语言,而马来文、英文不是,而在
汉语使用中穿插马来语或英语词汇,会对整个句子的音高造成多大的影响也没意识到,四声
、抑扬顿挫等受影响都没有意识到。
但马来西亚人在碰见一个中国人,会要求自己调整语调说的比较正规点,想说的规范点。
但无论如何调整语调,都不太自然。
3. 学好语调有什么方法?
答:语调在开始学语音时就得延续学下去,当你在学四声时候,单音节、双音节、多音节连
再一起后就形成句子,就有了语调。马来西亚的教育只停留在启蒙点,没有更深一步的教导。
学习语调必须朗读,开口去实践。跟着单音节朗读,双音节认读,到一个句子,到朗读一
篇文段再到一篇文章。文章有不同文体,需要不同的感情。朗读是学习语调中其中一个不能
忽略的环节。
我们不习惯用嘴巴来朗读,习惯用眼睛来看一篇文章。这造成了口拙的现象,人会结结
巴巴的说一句话,这一点需要通过学校的学习来补上。马来西亚人太着重书写方面的学校,在语音方面则是大大落后,可见的是马大辩论队在台上时语言的发音和表达都信心不足,主要原因是学校的训练关注不够。
中国人说话起伏大,而马来西亚的华语的音高是比别人低,说话时的音域和欺负都比较窄
。因此,除了朗读外,也可以给自己制造一个语音环境,例如观看中国的一些节目,让他们
的普通话影响我们的音高,久而久之就会受这些普通话影响,改善语音表现。
4. 您认为什么因素影响了华语圈对华语语音的重视度?
答: 1)学校老师和华语的教学
学校方面缺失了语调方面的学习,而语音的学习只停留在启蒙点,只有非常初级的
阶段,没有深入的学习。因此造成我们对于语音方面的认识和要求一直以来都不太高,除
非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时才发现自己的说话和发音方式是有待改变的,否则马来西亚人在日
常生活中是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。
2) 媒体
在70/80/90年代有很好的媒体,当时的媒体,从声音、影像、报章文字上、媒体人
都很负责人,都是扮演让群众更着学习的榜样。在90年代,可以通过听电台广播来学习发
音,当时的播音员负责人的告诉你词汇的正确发音,出错的几率也较少。今天的媒体工作
人,发音准不准确已经不是条件了,所以可以看见电台主播,电视主播经常犯上发音语音
上的错误。但听众发现也不会当作一回事,实际上其实双方都需负责任,让整体的语言不
断下滑,也缺少一个监督的系统和力量在制衡媒体,所以今天的媒体已经不再是作为一个
语言学习的平台。
没有规范的力量在把语文水平提高,这个力量可能是来自学术界的力量。若与中国
、新加坡比较,马来西亚的学术界对语文的研究相对的不那么发达,对于语文规范的确立
和规范后的宣传也做得不好,所以普罗大众、媒体在使用语文时没有意识到错了需要改正
。
马来西亚人把多语加杂,语马混用的现象当作本土特色,但是否有意识这在另一方
面凸显更严重的问题,我们其实没有掌握多种语言,我们只是每种语言略懂一点。因为不
知道规范的说法,所以把错的当作是特色。
从90年代后,媒体的整体发展离与中国规范学习越来越远,书写和语法没有乖离
太远,但是说话和语法方面现象越来越多,与普通话的差异也越来越大。
彭思泞 撰
Comments